民族研究
    主页 > 综合新闻 >

传承民族文化 促进产教融合

本文转自:人民网

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学科于 2000 年成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权点,2011 年获设计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2013 年获批为省级博士点立项建设点,是广西最具特色和优势的设计学一级学科。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了 B 级。该学科充分发挥广西与东盟国家的独特地缘优势,积极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形成了体系完备、层次丰富的基于西南民族艺术的艺术设计科研团队,注重科研与创作成果产出和转化,形成了“艺术—技术—学术”的学科特色。

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按照“党建+思政+艺术”的理念,通过设计思考、设计方法、设计实践、设计服务的方式,审视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文化的互动融合,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支持“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和“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推进国家文化产业创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这种用创意设计、服务社会的实践方法,将广西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和地域优势条件融入到设计教育中的举措,开启了设计教育与设计服务的新篇章。

活化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构筑设计教育人才高地

在长期的科学的建设过程中,该学科在坚持凸显鲜明特色的同时,注重设计学与科技等其他学科的融合发展,强调人文精神和历史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核心作用,在立足西南、面向东南亚、建设学科体系和服务平台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在“艺术—技术—学术”一体的思想指导下,发掘边疆民族地区传统文化资源,以设计智慧、创造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肩负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服务和繁荣地方经济的使命,极好地树立了文化自信,活化传承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例如,从民族传统服饰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等视角拓展到服装设计与工艺,在对民族传统服装做基础研究的同时,积极开展应用研究。教学和科研以大量田野调查的数据为支撑,积极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跨领域研究,立足西南,传承文脉。以现代设计理念处理服饰的传统与创新关系,教学成果展示形式融汇创新,展演互动。发挥地缘和多学科交叉优势,充分挖掘民族服饰文化资源的开发价值,促进民族服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为社会服务。

“壮美锦衣”南宁时尚周走秀。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供图

设计学根植民族传统服饰研究和现代服饰艺术的有机结合。2016年12月成功举办以壮锦为主要设计元素的“壮美锦衣”南宁时尚周动态秀,将传统壮锦与时尚相结合,使传统民族文化焕发新活力,推动研究生创新创业和设计师品牌孵化。此外,打造中国—东盟高质量学术论坛,2020年11月举办了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服装设计艺委会、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合办的“第三届中国时装画大展”全国巡展(南宁站)和首届“织物与时尚”中国—东盟艺术设计等高水平学术论坛,围绕着民族服饰艺术、当代服装设计等主题,吸引了来自国内外众多专家与学者参与,影响广泛。

设计学以西南民族传统设计文化活化传承为己任,以现代设计理念为导引,开展壮、瑶、苗、侗等广西世居民族的设计文化基因创新研究,构建设计理论体系,充实民族传统图像数字资源库,突出学科的地域性、民族性特色, 致力于传统文化保护、惠及民生福祉等。

主动融入国家和地方重大项目发展,凸显辐射东盟特色

设计学科与区域经济、文化发展深度结合,大力弘扬民族文化。近年来,承办多项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积极促进民族地区文化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2018年,设计学师生团队圆满完成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 周年庆祝活动纪念品设计任务。其中,王华琳教授作品“锦绣辉煌 扬帆起航”被选中为庆祝活动徽标,团队获自治区表彰。创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读本、南宁志愿服务宣传片及帮帮侠 IP 等作品,2019 年微电影《南宁速度》获第三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微电影二等奖,产生巨大的社会反响。团队设计的工艺品成为第45届世界体操锦标赛指定贵宾礼品等。根植本土文化,潜心培养民族技艺传承人,共承担4项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承接四次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项目,培养212名少数民族技艺传承人及学员。学员创作的上千余件作品,涵盖建筑、服装、蜡染、陶器等多项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实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创新性可持续发展,通过“匠教结合、开展行业对话、利用教研平台推广”形成特色鲜明的特色培训。与此同时,致力于产业化示范,检验学科交叉融合成果。参与申报广西创新驱动发展专项《广西“双百”稻虾生态养殖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示范》获批,项目总经费1670万元。围绕休闲渔业旅游、园区规划设计等方面进行示范建设。2020年11月,与南宁市良庆区政府合作,对辖区4个镇区的115个村坡进行乡村风貌提升设计,投资额超过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