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文化 我们该如何传承这民族瑰宝
太极拳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国家的瑰宝,是一种吸引全世界各国人民练习的一种强身健体的武术。大家可能认为公园里老爷爷打的就是太极拳,其实不然,那么真正的太极拳是什么呢?我们又该如何传承这伟大的太极拳呢?一起跟随小编去看看吧。
太极文化
“太极”理论是中国先秦黄老思想的集中体现。也可以说“太极”理论就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总代表。(中国古代三大哲学体系中的五行学说和八卦学说均是对太极学说的再解释和充实,仍然在太极理论的涵盖之中。)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每一方面。无不是在中国传统哲学的指导下而取得辉煌成就的。《易经》是太极理论的经典著作。《易经》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易无思也,无为也,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又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生生之谓易”“故神无方而易无体,一阴一阳之谓道。”
太极拳正是在《易经》理论的指导下,自觉不自觉地总结与完善发展的,所以研究太极拳原理必须从《易经》入手。
所谓“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乃是假托龙马,神龟背负而出之说,增添一些神秘色彩罢了。
中国的远古圣贤,通过“仰观天象,俯察地理”逐步地认识宇宙和人体与人生,不断总结完善认识宇宙与自然的模式与方法。远古的圣贤发现用图像这种论述天理与自然规律的方法既简单明了,又便於保密与传授,所以又在河图,洛书的基础上,发明了先天图;后天图(太极图),八卦图等哲学图像,用这些图像记录上古文化的思想资讯。河洛图中的数理与象理,八卦中的阴阳互变之理,阴阳鱼太极图的转化之理是对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理论的囊括与浓缩。
天体运动产生阴阳两气,两气本为一气之变化,气的变化循环往复,阴阳交替,平衡发展过程称为“天道”,古人用 “ - ”与“--”或阴阳鱼体现出来。太极学说把我们引进以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八卦这一庞大的哲学思想体系。因此,要想明白古代哲学的确切含意以及源流与发展变化过程,必须先搞清“太极图”的历史原貌。
由於古人有“天人合一”“天人一体”的理论,所以把太极阴阳学说运用到人的身上就显得容易,明白,方便的多了。原本是自然气象变化的原理图,用到人这个小宇宙,小天地的身上,则产生了人类的太极运动。
我们该如何传承这民族瑰宝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人们往往以为,公园里那种柔软健身操就是太极拳。其实太极拳是一门以《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为理论基础的内家传统武功。清咸丰六年(1856),京都德胜镖局在直隶广平府河清县丢失六王府镖银。广平知府夏家鼎请太极拳师杨露禅、杨班侯父子出马,捕获匪首,取回镖银。此后只要将杨班侯大枪杆子插在镖车上,各处绿林好汉无人敢下手劫镖。杨氏父子被六王爷聘为王府拳师,数年后返乡。同治五年(1866),由刑部四川司员外郎武汝清推荐,杨氏父子至端王府教贝勒载奕练拳。端王载漪主管禁卫军“神机营”,杨氏父子在营中担任教师,杨班侯职衔为六品武德骑尉,赏戴蓝翎。杨班侯与北京各门派武林高手比试,屡战屡胜,号称“杨无敌”。多罗隐志郡王载治主管“善扑营”,他拜杨露禅为师学太极拳,其子溥伦、溥侗贝勒拜班侯之弟杨健侯为师。当时八卦宗师董海川、岳氏散手宗师刘士俊、形意宗师郭云深、御前扑虎周大惠(即跤王大祥子)均在北京。杨氏父子若无卓绝功夫,岂能在京立足扬名?事实证明,太极拳的确是一流顶尖武功。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杨家太极拳不可能再依附于满清王室。1912年,杨澄甫在北京中央公园设场公开授拳,“学生”只练养身拳架,不涉及武术内功。只有正式拜师入门之“弟子”,方可到杨府学习内家武功。在太极门中,养身拳架是基础,武术内功是上层建筑。两者之间辩证关系,是在普及基础上提高,在提高指导下普及。杨家虽然在公园普及养身拳架,但是依旧保留了卓越的内家武功。在1912年全国南北武术擂台上,田兆麟代表杨家参赛,力挫群雄,将对手逐一淘汰,最后剩下三十余位选手,一拥而上,田兆麟如摧枯拉朽,将其纷纷腾空弹出。这才是真太极拳!
太极拳在不断普及过程中,受到极左路线严重干扰。1956年,武术界掀起反“唯技击伦”,片面强调太极拳健身作用,一笔抹杀其技击功能。太极拳是源远流长道家武功,武术界个别领导人却把张三丰祖师开创太极拳的历史功绩当作“封建迷信”来批判,割断了太极拳与道家文化的渊源关系。现在有人建议要将太极拳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道家文化传统,既有武术内功又有保健作用的太极拳,才是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被阉割之后的太极操,至多不过是一种大众时尚文化而已。割断了文化传统血脉,遑论历史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