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考古学:历史留在现代世界里的“冰箱”
古代历史可能真的在现代留了“冰箱”,但它也逐渐不制冷了……
本号在之前讨论服饰的时候,多次吐槽过“日本冰箱论”,指的那些把现代和服当作中国汉唐服饰范本的言行,因此引发一系列“振振有词”又“错漏百出”的事件。(之前diss过很多了,详见《日本风服化道,是中国古装剧不散的阴魂》)
冰箱论分为两种——
一种是定格说,就是日本以原貌的方式保存了中国失去的文化;
一种是血统说,就是中国文化传入日本后,其发展的血统比较纯正,而中国的确则遭受了外来文化影响,血统不纯在。
不过话说来了,这种拿现代样本去证明古代案例的做法到底可不可行呢?换句话说,现代社会里究竟存不存在古代的“冰箱”呢?
答案是,存在的。其实我们之前在《从河姆渡到良渚,新石器时代的人到底如何织布呢?》里已经接触过了,考古发现的那些看起来没什么特别的棍子木片,经过学者分析论证,竟然有可能是原始织机,而作为论证参照的是一些少数民族保留至今的织机。
这有一个专门的名字——
民族考古学
民族考古学还很年轻,所以它到底算一门学科还是一种研究方法还有争议。在我国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有人讨论它,它在国际上被提出来也只有一百多年的时间。
记得多年前还在玩汉服圈的我们,提出应该以出土文物作为主要参考对象。现如今这个说法已经被广泛接受了,但是当时大家普通还是通过看古装剧、附会儒家经典以及一些出处不明的示意图来论证汉服的,所以对此很抵触,取了一些尸衣党、古墓派等具有攻击性的名字。
当时初初接触汉服的我们只是懵懂感知,后来才知道通过古代文物探寻古代世界其实就是考古学。
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来研究人类古代情况的一门学科
——夏鼐
但是文物本身除非有一些铭文,大多数是不会自报家门的。这些东西到底是干嘛,一般会采用文献与文物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
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
——王国维
这样一来还是会有问题,中国人差不多是全世界最热爱记录历史的了,而且汉字传承至今也不太有很大的破译问题,依然会有一些时期或一些地区是缺乏文字记录的。依然以《从河姆渡到良渚,新石器时代的人到底如何织布呢?》这篇为例,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都是没有文字的(良渚的一般认为只能算符号),要论证它们出土的东西到底是什么还需要其他的支撑。这个时候“民族考古学”就发挥作用的。
文中与文末广告是平台提供给公众号创作者的变现方式,根据浏览和点击会产生分成补贴给作者。显示内容是由系统根据大数据自动匹配,每个人都不同,我也无预计大家能看到的。如有打扰,请多包容。
我们假设有一些地区是比较孤立的,可能是海岛、可能是深山、也可能和现代世界比较远,他们的文化缺乏外部交流,发展变化都比较缓慢,即便在现代也呈现出比较原始的面貌。是不是就可以通过这些地区人们生活中的状态、器具等推导出史前文明的样子呢?他们是不是某种意义上古代世界的“冰箱”呢?
这就是民族考古学的一个比较基本的逻辑,也就是有前提条件的“以今证古”。
民族考古学研究方法,从根本上说就是如何恰当地运用民族志资料来和考古学材料进行类比的问题。
——汪宁生
考古学家使用现代民族志资料对考古遗存作出科学的类比,以便了解过去的实际;这就是从现代看到过去。
——容观夐
台湾高山族老照片
不过要注意的是,民族考古学和“日本冰箱论”是有本质区别的(不加这段感觉立马又会有人散播我打脸的消息了)——
1,民族考古学参照的对象一般是工业文明未能完全渗透的地方,主要是考虑变量的控制,而日本是一个现代化国家,现状的形成有太多复杂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