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研究
    主页 > 综合新闻 >

殷商古国——雍国,一个从容不迫的民族,“雍

商代雍族可能出自姞姓,属黄帝后裔,《世本》记载:“雍父作舂(chōng),黄帝臣也”。传说雍父是黄帝的臣子,发明了杵臼,杵臼是用来捣粮食和药物的工具,大大改善了族人的生活水平,因而被黄帝封于雍地。卜辞中有雍方,与商关系密切。“亥,王贞弗其氐,致雍暨奠。”从该卜辞看,雍方之前应该是独立的,后被商王征服,曾被置奠,继而成为商王的田猎区。那么商代雍方的地理位置在哪?我们都知道周部族所在地岐山以西有个雍城,地理位置在今陕西凤翔以南,其境内有雍山雍水,大禹分九州,其中雍州就是指这个地区。东周初期秦国建立后曾在此为都,今有雍城遗址。但商代雍方不可能在此,卜辞中得知,雍方为商王的田猎区,商王经常出入雍方,雍方应该位于商王畿之内。


杵臼

郭沫若、林泰辅等认为商代之雍为古籍中记载的西周雍国之地,《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记载:“叔孙豹帅师救晋,次于雍榆。”雍榆,即雍国故地,《水经注》记载:“今河内山阳西,有故雍城。”河内山阳县以西,即今天的河南焦作市山阳区。此地北依太行,南临黄河,地理位置显要,是殷西繁荣区域,符合卜辞记录,商代雍方当在此,现有府城遗址,据说就是商周雍国遗址。不过陕西凤翔之雍与河南焦作之雍有什么联系,这个有待研究,按姓氏古籍的说法是唐虞时代东迁到河南禹州,今禹州尚有雍梁故城遗址,即为东迁后的雍氏城,《战国策》中记载的“楚围雍氏”即为此地。夏商交替之际,雍族可能有过一次动荡,致族系四散,焦作之雍应该是在这段时期形成的,而杞县之雍丘也可能跟这次动荡有关。


焦作市西南府城遗址

“雍”也为“雝”,“雍”的来历可能跟护城河有关,护城河也叫濠沟,是环绕城邑的大型人力工程,主要用以防守,是古代保家卫国必不可少的利器。考古发现,早在仰韶文化时期(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就已出现护城河。甲骨文的“雍”有“邕”有“隹(鸟)”,鸟儿在城邑上空盘旋鸣叫,显得悠然自得,意为城邑中的族人生活安康,无有侵犯,故“雍”字在拥有“和谐、稳定、从容”的意思外又引申出一层“壅堵、 阻塞”之意,意为将外来侵略或危险阻挡在外。有说法认为春秋时晋国吞并雍国时,当时雍国国君临危不惧,从容不迫的束手就擒,面对如狼似虎的晋军,始终保持着一个君主的威仪,为此大大震慑了晋国军士们,说这就是“雍容”一词的由来。但“雍”从容不迫的意思其实早在春秋早期的《诗经》中就出现了,故“雍容”一词跟春秋雍国无关,而是源于早期雍地部族祥和安宁的部落生活,而这种祥和安宁的生活状态也许跟雍人建设最早的护城河有关。


雍的甲骨文

卜辞:“丁丑卜:贞王于雍往来无灾。”雍方是商王朝西部重要田猎区,农业、畜牧业极为发达,为了保证商王朝频繁的祭祀活动及贵族奢侈生活所需,这些田猎区成了商王朝物质生活的重要来源。郭沫若认为,河南沁阳一带属商中晚期以后田猎区的集中地,被称为沁阳田猎区,商王朝在这块区域辟有大量圣田,卜辞中记载非常普遍。商王常常往返雍地,亲自督导。“……其田雍麓……往来无灾?”商王去往雍麓,往来可有灾祸?雍麓,雍地有大山,大山脚下有麋鹿,商王会去雍麓射捕麋鹿。“……田雍往来……获鹿二。”商王获得两只麋鹿。“戊午卜:雍受年?”商王还要关心雍地的气候和收成,这是雍地粮食正常输出的保障。商王在雍地大力开展畜牧,所以必须得有大量看守畜牧的奴隶,这些奴隶在卜辞中被称为“雍刍”。刍本指割草,也代指饲养牲畜的草料,这里指看守雍地牧业的奴隶。这些奴隶为了摆脱商王的控制,逃亡现象也时有发生,卜辞:“贞 , 执雍刍?贞 , 勿执雍刍?”这可能是商王针对那些逃跑的雍刍贞问是否还能抓回来。


雍方在商末被周部族所灭,西周初雍方故地受封为姬姓,《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郜、雍、曹、滕……文之昭也。”为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的封国。相关西周雍国铜器有“雍伯图鼎”、“雍伯原鼎”等等。雍国结局不确,但从春秋时属晋邑来看,估计春秋中期时被晋国所灭,从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