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研究
    主页 > 期刊导读 >

民族与阶级左翼丁玲的九一八想象夜会文本细读(6)

结语

三十年代初上海左翼的“九一八”写作是一种策略写作。话语竞逐的紧迫性使作品在类型化的叙事模式中遮蔽了历史更为丰富多元的面貌。“九一八”的实在性被遮蔽在“阶级”与“民族”的话语之下,沦为空洞的符号与政治的修辞,在语言的游戏中丧失了存在的真实性。作为现实主义作家的丁玲并非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她在艺术的“真实性”与“工具性”之间进行着微妙的自我搏斗。强大的阶级话语的建构,以及文本内部微弱的自我反拨构成三十年代初期左翼文人创作实验的真实记录,细节写作之外是作家文学观念的调整与选择。丁玲的《夜会》成为“九一八”事变后左翼文学样态的重要记忆与历史标本,其中或精巧或拙劣的写作痕迹,既是对丁玲特定阶段文学观念的有效直接的呈现,也是对左翼发展初期文学创作及其影响因素的一种展现。

[1]李静.中国现代文学国难叙事学术论坛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九一八国难文学集成与研究”论证会综述[J].社会科学辑刊,2015(5).

[2]逄增玉.“九一八”国难与东北抗战文学中的长篇小说[J].广东社会科学,2016(6).

[3]丁玲.夜会[M].上海:现代书局,1933.

[4]柳亚子,等.九一八与一二八[M].上海:光华书局,1933.

[5]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J].前锋月刊,1930,1(1).

[6]石萌.“民族主义文艺”的现形[J].文学导报,1931,1(4).

[7]蒋梦麟.谈中国新文艺运动[J].传记文学(台北),1967,11(3).

[8]裴宜理.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M].刘平,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9]徐新吾,黄汉民.上海近代工业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

[10]张仲礼.近代上海城市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11]张廷灏.中国国民党劳工政策的研究[M].上海:大东书局,1930.

[12]丁玲.我的自白[J].读书月刊,1931,2(4-5).

[13]丁玲.创作不振之原因及其出路[J].北斗,1932,2(1).

[14]袁良骏.丁玲研究资料[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