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研究
    主页 > 期刊导读 >

流行语:消失不见,积累沉淀

流行语,一个国家的“口头禅”。它们在大众中口口相传,承载着各个时代的集体记忆。它们像社会生活中一根根敏感的神经,潜入一个民族或国家的肌理之中。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政治价值主导社会流行语

长期从事语言学教学的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骆峰说,如果给新中国70年来的流行语做一个简单的划分,会发现这样一个奇特的现象,以1979年为界,在此以前,社会流行语一般与政治相联。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有了自己的社会文化理想——共产主义,充满了建设激情;但人们对共产主义的理解有明显的乌托邦色彩。”骆峰表示,“同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鼓足干劲”“力争上游”“赶英超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等流行语,都是当时人民精神面貌和生活常态的真实反映。

当政治价值成为社会认可的本位价值后,其另一种表现形式——强调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流行语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蔓延。最明显的表现是“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这样的话成为人们的口头禅。

身为“60后”的骆峰认为,像强调社会的整体秩序和利益的“一切听从党召唤”“到革命最需要的地方去”,强调社会公平公正的“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割资本主义的尾巴”,强调勤俭节约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些词都体现了当时的主导价值观。

“持续不断的运动带来了政治词语的爆炸增加,让这一时期的社会流行语充斥着斗争性和反智性。”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唐正大表示,这些词基本来自最高领导阶层的政令和宣传,具有清楚鲜明的目的性和与党中央的高度一致性,直接指称那个特定时代的重要主题、事件和日常的政治生活方式。

改革开放至今社会转型迸发多元词汇

1979年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不仅带来一场巨大的经济体制变革,更带来了人们思想和社会价值观的巨大变化,流行语更丰富了。

“那时候,几乎所有的报纸、广播,都会讲‘脱贫致富’这4个字。”如今已退休在家的北京市民王阿姨,对于上世纪80年代印象最深的是人们对致富重燃希望。

这一时期,语言系统中的热词开始集中反映社会各领域新事物新观念。像经济领域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勤劳致富”“万元户”“下海”“市场经济”“下岗”;文化领域的“迪斯科”“摇滚”“春晚”“炒作”;教育领域的“五讲四美三热爱”“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留学”“托福”;通讯领域的“大哥大”“B P机”“电脑”“软件”;金融领域的“炒股”“牛市”“熊市”等。

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孙美堂表示,这显示人们关于利益、财富等方面的观念开始变化,人们终于可以堂堂正正地以富有为荣,而且这是与国家整体的经济体制改革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众文化全面兴起,像北京流行语中的“大款儿”“大腕儿”“托儿”“没戏”,港台流行语中的“老公”“老婆”“打工”“炒鱿鱼”“哇噻”等词语广为流传。

进入21世纪后,互联网让网络流行语迭代加快

“在我开始接触网络的聊天室时候,很多人都希望遇到自己的‘轻舞飞扬’或是‘痞子蔡’。但是现在,你看谁还用‘MM’‘恐龙’这些当年的流行词?”“80后”小伙杜峰,如今在北京一家网络公司任职。在他看来,网络聊天室的兴起可谓是网络流行语的发端。

随后,模仿成为网络新词的主要形成方式。“范跑跑”“躲猫猫”“人艰不拆”等反映社会热点事件的缩略词风靡至今。“全民造词现象的确是新世纪以后流行语的一大转型。”在唐正大看来,这些流行词的出现充分体现和发挥了身处现代社会的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在语言文字创造过程中的智慧、才能、情感,它反映的更是一种具有个体自我参照性的集体情绪。

流行语,一个国家的“口头禅”。它们在大众中口口相传,承载着各个时代的集体记忆。它们像社会生活中一根根敏感的神经,潜入一个民族或国家的肌理之中。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政治价值主导社会流行语长期从事语言学教学的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骆峰说,如果给新中国70年来的流行语做一个简单的划分,会发现这样一个奇特的现象,以1979年为界,在此以前,社会流行语一般与政治相联。“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有了自己的社会文化理想——共产主义,充满了建设激情;但人们对共产主义的理解有明显的乌托邦色彩。”骆峰表示,“同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鼓足干劲”“力争上游”“赶英超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等流行语,都是当时人民精神面貌和生活常态的真实反映。当政治价值成为社会认可的本位价值后,其另一种表现形式——强调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流行语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蔓延。最明显的表现是“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这样的话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身为“60后”的骆峰认为,像强调社会的整体秩序和利益的“一切听从党召唤”“到革命最需要的地方去”,强调社会公平公正的“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割资本主义的尾巴”,强调勤俭节约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些词都体现了当时的主导价值观。“持续不断的运动带来了政治词语的爆炸增加,让这一时期的社会流行语充斥着斗争性和反智性。”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唐正大表示,这些词基本来自最高领导阶层的政令和宣传,具有清楚鲜明的目的性和与党中央的高度一致性,直接指称那个特定时代的重要主题、事件和日常的政治生活方式。改革开放至今社会转型迸发多元词汇1979年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不仅带来一场巨大的经济体制变革,更带来了人们思想和社会价值观的巨大变化,流行语更丰富了。“那时候,几乎所有的报纸、广播,都会讲‘脱贫致富’这4个字。”如今已退休在家的北京市民王阿姨,对于上世纪80年代印象最深的是人们对致富重燃希望。这一时期,语言系统中的热词开始集中反映社会各领域新事物新观念。像经济领域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勤劳致富”“万元户”“下海”“市场经济”“下岗”;文化领域的“迪斯科”“摇滚”“春晚”“炒作”;教育领域的“五讲四美三热爱”“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留学”“托福”;通讯领域的“大哥大”“B P机”“电脑”“软件”;金融领域的“炒股”“牛市”“熊市”等。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孙美堂表示,这显示人们关于利益、财富等方面的观念开始变化,人们终于可以堂堂正正地以富有为荣,而且这是与国家整体的经济体制改革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众文化全面兴起,像北京流行语中的“大款儿”“大腕儿”“托儿”“没戏”,港台流行语中的“老公”“老婆”“打工”“炒鱿鱼”“哇噻”等词语广为流传。进入21世纪后,互联网让网络流行语迭代加快“在我开始接触网络的聊天室时候,很多人都希望遇到自己的‘轻舞飞扬’或是‘痞子蔡’。但是现在,你看谁还用‘MM’‘恐龙’这些当年的流行词?”“80后”小伙杜峰,如今在北京一家网络公司任职。在他看来,网络聊天室的兴起可谓是网络流行语的发端。随后,模仿成为网络新词的主要形成方式。“范跑跑”“躲猫猫”“人艰不拆”等反映社会热点事件的缩略词风靡至今。“全民造词现象的确是新世纪以后流行语的一大转型。”在唐正大看来,这些流行词的出现充分体现和发挥了身处现代社会的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在语言文字创造过程中的智慧、才能、情感,它反映的更是一种具有个体自我参照性的集体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