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研究
    主页 > 综合新闻 >

探源中华文明 砥砺民族之魂

  扎实推进文明探源研究 有效推动成果全民共享

  从史前至商周时代,中华大地的先民培育了水稻粟黍等农作物,发明了丝绸、漆器、原始瓷等独特产品和复合陶范铸铜、夯筑、榫卯木构建筑等技术,创造了器用为礼、金石为乐、美玉为神、圣兽为龙、数序为秩、钺戈为兵、象形为文等文化特质,形成了敬天法祖、天人合一、家国一体、崇文重史、奉中守正、和合有容、务实灵活等核心价值观。之后,中国历史发生了四次明显的转变,即商周之变,秦汉之变,唐宋之变和古今之变。每次变革都是中华民族应对外部环境和内部矛盾而做出的调适。正因为有这些调整,中华文明随之更新迭代,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入了新的内容,中华文明得以以崭新的姿态始终巍然傲立。

  牢记嘱托 讲好中华文明故事

  从长江中游文明演进路向看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演进格局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经过了四十二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特别是2002年被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至今已进入到工程的第五阶段。陶寺遗址发掘与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与进展,成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大研究成果当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四十多年来,陶寺遗址考古发掘与研究,践行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证据链绳,证明陶寺遗址为历史文献中所记载的尧舜之都,证明“尧舜禹”并非中国历史上的“传说时代”,而是真实的信史。

  经过多年探源工程项目的实施,长江中游地区若干重要的大遗址都进行了相当规模的考古发掘,田野考古资料也相继整理出版考古报告,这些材料不仅仅只是考古学者的知识成果,而是全社会的宝贵财富。广大人民群众也能通过考古报告发表的各种文字、绘图、照片、分析测试报告等看到这些重见天日的文物情况,看到祖先的辉煌创造。通过真实的文物和对文物的解读来知晓长江中游在早期中国文明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知晓其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贡献。

  坚守田野、求真务实 考古发现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

  文物作为文明载体全面“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展示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同时也是将考古学所取得的成就、贡献推介给公众的最佳媒介。作为考古工作者、文物研究人员应积极发掘文物的多方面价值,利用文物传播中华文化、中国精神,让文物“向全世界讲好中国历史故事”。

  作为一名青年考古工作者,在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研究阐释的同时,也要加强宣传、推广、转化工作,用出土文物和遗址更加鲜明、生动地展现中国历史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提升中华文明的社会影响力和感召力。另外也要努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独特风采,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实施启示我们,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以重大课题为导向,立足于多学科联合攻关,才能进一步实现对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科学阐释,揭示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才能真正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也唯有这样,考古工作才能真正实现其“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的特殊价值。

  人类起源、农业起源、国家起源是考古学研究的永恒主题。中国考古刚刚度过了她100岁的生日,100年来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艰苦奋斗,建立了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发展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年的文明史。不仅完成了全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谱系,也用考古复原了从夏商周一直到明清的文化面貌。中国考古人用百年初心赴使命、一腔热血绘文明,持续交上人类起源、农业起源、国家起源的壮丽中国答卷。

  (特别声明:学者排序按照来稿先后顺序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