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研究
    主页 > 综合新闻 >

汉字与南方民族古文字关系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王元鹿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字与南方民族古文字关系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0BYY049),最终成果为同名专著。课题组成员有:朱建军、翟宜疆、刘悦、胡文华、袁香琴、张春凤、李晓兰、刘杨翎。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在对我国各种民族文字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南方地区是一个民族古文字的大宝库。就含表意成分的文种来说,至少有十余种。它们与汉字之间及它们互相之间,往往有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关系。因此,对汉字与南方民族的文字系统的关系研究,对于文字学研究,对于民族关系研究,对于加强民族团结,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近年来,学界已开始注意中国民族古文字间尤其是汉字与我国南方民族古文字间的关系研究。研究汉字传播和“汉字系文字”的论著陆续面世,亦有研究纳西族几种文字间关系的论文发表。然而,就总体而言,这项工作尚处于草创阶段,其水平远远落后于对中国民族古文字的各自研究,也落后于这些文字的综合与比较研究,更落后于对各民族语言间的关系的研究。

上述情况使我们无从绘出一幅中华民族古文字的“关系图”。具体而言,上述不足也使我们对许多相关问题未能解决。例如,汉字到底对南方少数民族古文字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所谓“借用汉字”是否为单纯的借用?纳西族的一族四文现象的形成原因是什么?纳西东巴文在形成后到底受到过汉字的影响吗?南方各民族间的文字是如何互相关联的?我国历史上的一些已死亡的民族古文字或符号系统(如巴文、三星堆符号、晋宁石寨ft铜片文字等)如何定性?等等。

可见,中国各民族古文字的关系是一个亟待加强和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 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一)项目的执行情况

为了弄清汉字与中国南部文字的关系,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1.实地田野调查

(1)由专人多人多次去云南,对研究的重要内容即纳西族的四种文字进行实地调查,历经丽江古城区、白沙玉湖村、鲁甸新主以及泸沽湖等地,对这四种文字进行考察,多有发现。

(2)由专人多人多次去昆明及盈江,对新出文种景颇族图画文字进行实地调查与专家访问。

(3)由专人多次去广西南宁市、百色市的平果县及田阳县,对古壮文进行实地调查,并做了相关的学术交流,搜集了相关文献和图像资料。

2.建设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古文字数据库

全面反映汉字与其他民族文字各个字属性的数据库,是本研究的集中反映与重要操作工具。课题组已做的相应工作如下。

(1)建设南方文字数据库。我们对项目所包含的南方民族文字的数据库,进行了仔细的检查、加工与修补,这些数据库有:古汉字(含甲骨文、金文、秦篆)、彝文、纳西文(含东巴文、哥巴文、玛丽玛莎文、达巴文)、尔苏沙巴文、傈僳竹书文字、水文、壮文等。

(2)建设新发现历史古文字数据库。项目立项前后,出现了多种新见文字系统,虽这些文字未填入项目申报书,但我们课题组决定把它们收入该成果的内容计划中并即将建成它们的数据库。

综合上述的统计量,以上数据库共有21个文种,总计2万多个字头,3万多个字形,所包含的信息有20万条以上。该数据库的基本内容是对20余个文字系统的字进行以下的性质标注:①字形;②字义;③字义类型(即习惯的用法是本义、引申义还是假借义);④义类;⑤读音;⑥造字方式;⑦所源文字系统。

3.撰写并发表相关的研究论文

对课题涉及的各个文字系统的现象研究、历史研究与理论研究是该成果进行的主要基础与重要标志。课题组成员与参与者已在立项后发表了一系列论著。课题负责人王元鹿在2010年底到2016年初所发表的系列论文《文字关系研究与文字术语的新认识》,可以认为是基于此期间课题组的研究成果的具有总结性的理论成果,计有10篇左右。

(二)项目的最终成果

1.项目成果的框架简介

该成果的最终成果是专著《汉字与南方民族古文字关系研究》,该书共30余万字,分为绪论、上篇、下篇、结论四部分。

绪论部分,介绍了此书的意义、宗旨、研究史回顾及我们研究的思路。

上篇七章,分别论述了汉字与水文的关系,汉字与彝文的关系,汉字与傈僳族竹书文字的关系,汉字与方块壮文的关系,汉字与纳西族哥巴文、玛丽玛莎文的关系研究,纳西族四种文字的关系研究,东巴文与尔苏沙巴文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