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研究
    主页 > 综合新闻 >

四项重要考古成果发布,实证西藏地区民族交往

昨天,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通报了切热遗址、玛不错遗址、格布赛鲁遗址、当雄墓地四项重要考古成果,进一步揭示了青藏高原史前文化发展的复杂进程,实证了西藏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格布赛鲁遗址远景(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噶尔县切热遗址是一处全新世早期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考古发现了连续的文化层堆积,出土了5000余件石制品为主的遗物,发现火塘、灰坑等人类活动遗迹。其中一处石制品密集分布区出土遗物超过2000件,专家推测为古人制作石器并原地埋藏的遗迹,发现石片工业、细石叶工业两种石器技术类型,推测为两个不同时期人类活动的遗存,显示古人类在此地至少经历了两次反复的占领过程,填补了青藏高原腹地距今8000年至年史前考古学文化的空白。

康马县玛不错遗址是一处距今约4000年的史前聚落遗址,考古发现了火塘、墓葬等人类生活遗迹,出土石器、陶器、骨器、蚌饰品、滑石珠、玉管珠等遗物。专家介绍,玛不错遗址代表了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类型,对建立西藏史前考古学文化的序列、探索人类适应高寒缺氧的极端环境过程及策略等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札达县格布赛鲁遗址是一处青铜时代晚期至铁器时代早期的遗址,发现早、晚两期墓葬,该类型遗存广泛见于象泉河中游地区。格布赛鲁遗址对研究象泉河流域人群的交流与迁徙、区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当雄县当雄墓地是一处吐蕃时期的墓地,年代为公元7至9世纪。考古发现封土墓52座,出土金银器、珠饰、陶器、围棋子等各类器物300余件(套)。当雄墓地的考古工作进一步揭示了吐蕃文化的丧葬习俗与制度,出土的石质黑白围棋子、漆器残片、纺织物等,表现出与中原文化的密切联系,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实证。

(原标题:国家文物局发布四项重要考古成果 实证西藏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 牛伟坤

流程编辑:u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