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研究
    主页 > 综合新闻 >

「多彩非遗 魅力百色」流淌在黑色民族间的悠扬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那坡壮族民歌

黑衣壮:壮族民歌活化石


黑衣壮是壮族中具有奇特色彩的一个族群,自称“敏”、“仲”、“嗷”,现约有5.18万人,因着装全黑而得名,主要居住在位于中越边境的广西那坡县。那坡壮族民歌是他们历代传唱的民歌。在历史长河中,黑衣壮至今仍保存着古朴完整、多姿多彩的民间歌谣,并被誉为“广西民族音乐富矿”和壮族民歌的“活化石”。黑衣壮族人不仅能歌,还很善舞。在那坡县的一些黑衣壮聚居的村屯,从3岁小孩到古稀老人都能够伴着古乐,翩翩跳起迎宾舞、黑枪舞、婚礼舞、末将舞等等古代壮族的舞蹈,场面蔚为壮观。黑衣壮以黑为美的服饰、原汁原味的动听山歌甚至发展到二声部重唱,曲调柔美悠长。那坡壮族民歌,是一种无指挥、无伴奏的传统山歌,按不同的调子分为“虽敏”“论”“哎的呀”“春牛调”“请仙歌”“盘锐”六大种类。每种调子歌声不同,特别是“论”(也叫“过山腔”),有穿云破雾之势,悠扬、婉转、高亢、甜美、圆润、清晰。2006年,那坡壮族民歌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艺术特征

声调类别

可分为"虽敏"、"尼的呀"、"论"、"春牛调"、"请仙歌"和"盘锐"六大种类约160多套。

"论"又称过山腔,曾有长歌、敬歌等近百套,现遗留不足70套,除那坡本县广为传唱外,还流传至靖西市、云南省富宁县乃至越南高平省一带,两句或三句甚至四句一首,格律多种多样,歌声有穿云破雾之势,悠扬、婉转、高亢、甜美、圆润、清晰。


“哎的呀”他称“尼的呀”,是那坡壮语里"好的呀"的意思,在黑衣壮生活地区流传的民歌中是常用的衬词。"尼的呀"山歌曲调清新明丽,艺术魅力独特,已经成为壮族音乐的标签。目前保留的歌目仅有10多套主要分布在城厢镇那桑村一带,五言两句或三句一首,缠绵婉转,抒情亲切。


“春牛调”,主要分布在龙合乡信合村的果伞屯和坡荷乡、果把乡一带,五言四句一句,音调尖而细,细而绵,真音假音并用,爽朗明快。

“盘锐”涉及的内容有10多套,目前只有龙合乡定业村那益屯保留,七言四句一首,歌声嘹亮激情。


“虽敏”歌类20多套,分布在北部大石山区的城厢、龙合等乡镇一带,属高低两声部,刚健、淳朴、浑厚、低沉。

那坡壮族山歌六大种类中,除“虽敏”为第二声部外,其他均为单声部,以对唱为主,只有民间小调和巫唱为独唱,二声部山歌虽敏演唱时,男女双方至少两人以上,多的不限,一方必须分有高、低两个声部,一方唱完四句一首后,对方才亮嗓答歌,且答方一定要按照原韵对歌,诗韵统一。


内容分类

●神话传说、人物传记、环境变迁、历史事件等的叙事歌。

●倾吐苦难、控诉压迫的苦情歌;反映自然、生活经历的农事歌;向往美景的赞颂歌。

● 接人待物的礼仪歌;表现传统习惯的风俗歌;吊唁奔丧的祭祀歌。

● 庆祝婚嫁满月、新居落成、老人生日的祝酒歌。

● 最为丰富的是情歌,包含着抒情、初恋、连情、逗情、赌情、定情、盟誓、赞美、相思、忠贞、离情、叮咛、痛惜、怀旧、重逢、苦情、叹情、斗情、白头偕老等二十多种内容。

演唱方式

根据不同的场合和需要,那坡壮族民歌具有“小群体独唱、对唱、重唱、大群体小组唱、小合唱、齐唱和大合唱”等多种演唱方式。人与人之间、村寨与村寨之间的社交活动,都以“对歌”为重要手段,即通常所说的“以歌代言,依歌传情,以歌会友,倚歌择偶”。那坡壮族民众的通用语言为壮语南路方言,歌唱时“大量运用以鼻音腔为主、喉音腔为辅、胸腔支撑”的演唱方式,使得歌唱效果既柔和又奔放,具有很强的穿透力。


代表曲目

● 《虽待客》、《论造》、《酒歌》、《盘歌》、《祭祖歌》等。

传承价值

那坡壮族民歌的曲调多变,旋律跳动大,装饰音较多,富于抒情。特别是“过山腔”等山歌,犹如天簌之音从远处飘来,又似山谷来风从远山穿透而过,令人心旷神怡。那坡壮族民歌的唱词多为七言上下句腰脚韵体,四句为一个基本段落。唱词在上句的脚韵和下句的腰韵处,常用长音,颤音或断音加以强调,富有独特的韵味。而所独特的是“虽敏”,其歌词的韵律是尾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