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研究
    主页 > 综合新闻 >

济南帮扶临夏|走进临夏州企业—临夏州兆美民

临夏周兆美民族刺绣文化有限公司,位于“甘肃省民间刺绣艺术之乡”临夏县印集镇,1997年3月注册成立,2012年4月更名,注册登记。资本金200万元。公司总经理,法人马秀兰。

印集镇是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混居镇。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全镇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团结一心,脱贫致富。都想集团的一位女士马秀兰,就是被这样的环境感染了。学会了绣花后,她立志要为民族的团结和进步做点什么。 1979年3月,“贺州民间刺绣”培训中心成立。截至2011年底,已培训周边村8个民族800余名农村妇女。公司于2012年4月正式成立。在经营模式上,公司采取农村妇女培训,与考核合格的受训人员签订加工合同的方式,使之成为员工。他们只需要坐在家里,花时间根据公司提供的花型要求、面料和针头来加工半成品。退还给公司,可以获得报酬,公司验收合格,成品加工、包装、销售。这样的企业发展路径,完全适合农村家庭主妇,让她们足不出户、足不出户、足不出户就能赚钱。截至2019年底,公司接受培训的州内外学员人数已达(次)以上。在这些学员中,除了公司吸收的115人成为正式员工外,还有30多人在自家门前创业或开办了加工店。成为小老板。此外,还有3300多人成为公司正式或非正规的编外员工。公司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现已发展成为集珍品收藏、样品翻新、创意设计、技术培训、加工生产、产品销售和知识产权交易为一体的企业。年加工刺绣品(套)10万余件。从业人员年均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小型文化产业。

作为少数民营企业,公司不仅依法经营,但也要诚实守信,按章纳税,服从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自觉承担起民营企业在维护国家统一、贯彻“两个密不可分”思想中的社会责任和责任。在县里号召捐款助学的呼声中,公司积极响应,并为此付出了代价。他先后向全县3所中学和10多所小学捐赠了价值35万元的课桌椅。 1998年,向辛集、印集镇中心小学留守儿童班和贫困学生捐赠毛衣裤110套。

作为民族文化产业的民营企业,公司始终以对以贺州刺绣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传承和弘扬为己任。深入州内各县村寨,广泛收集散落在非遗传继承人民间文化中的古物和艺术珍品。目前,公司已收藏各类刺绣珍品13000余件,接触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贺州宴乐”传承人20余人。根据回族、汉族、东乡族、宝安族、撒拉族、土族、藏族7个民族的刺绣特色,整理出代表作品3000余件,106种贺州民间刺绣特色针迹。已获救濒临亏损,已投入30万元。编写了20万余字的《贺州民间刺绣基础课》。此外,还有17件作品被国家民族委员会、全国妇联、中央民族大学博物馆收藏。公司64个产品在省内外各类展会和评比中获奖。刺绣作品《回族婚礼服饰》、《东乡妇女服饰》被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转入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收藏,并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展出。 2017年开始,组织了20多位民间艺人演唱《贺州宴乐》,成立了“昭美民间艺术团”,并安排了部分宴会音乐演唱曲目,先后在临夏市八方十三巷,曾在临夏马家庄文化旅游节等场合开展公益演出。截至目前,已演出70余场。尤其是2019年10月,他还代表甘肃省在四川成都参加“第七届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演出受到了社会各界、专家教授、各级领导和成都市民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2011年公司成立之初,申请注册并制定生产标准,使企业实施标准化生产、标准化管理。 2014年至今,历时6年潜心研究与创意设计,已产生外观设计专利136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 2015年,兆美公司被省知识产权局列为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2018年还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列为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经过严格审查和考核,今年将被评为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公司率先在州内组织生产民用口罩。仅用两周时间,就向县当局运送了6万只民用防护口罩,为临夏县防控疫情做好了准备。为控制工作做出了贡献。州委书记郭鹤礼、州委副书记、省长马向忠分别到生产车间指导工作,对兆美分担国家后顾之忧的壮举表示肯定。随后,州、县媒体记者进入生产车间进行采访。同时,国家有关部门和各县市企业纷纷派员参观学习。同时,按照有关要求,向省、地、县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申报了产品质量检验程序。最后,经省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严格检验,各项指标均合格,出具检验报告。国家是唯一的。疫情期间,共生产民用口罩6万余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