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研究
    主页 > 综合新闻 >

税费优惠“加码落地”助力民族技艺“点石成金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云南迪庆位于云南、四川三省与云南西北部的西藏交界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经横断山脉,勾勒出中国西南边境三条平行河流的世界奇观。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的多元文化,使迪庆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地区。近年来,当地人依靠传统的手工制作技术,将普通原材料变成黄金,成为创业和增收的好渠道。税务部门持续推进税收优惠实施,让民族技能大放异彩。

木碗成为“甜食”

木碗是藏族木制工艺的代表。在游牧时代,木碗轻便耐用,盛装食物。不变色,盛开水不裂,落地不破,不烫手不冰手,深受牧民喜爱。随着时代的发展,木碗不仅是当地藏族人吃喝茶的工具,更是大家眼中的艺术品。 2013年,木碗制作技艺入选云南省非遗项目名录。

在素有“木碗之乡”美誉的迪庆州德钦县奔子栏镇,作为县级木艺传承人的陆容义喜,世世代代从事木雕工艺。有着七八百年历史的陆容逸希,一直在默默地传承和守护着这一古老的传统技艺。

“一个木碗,从选料到制作成型,需要经过烘干、胚、煮、修边、上漆等工序,通常需要7-10天才能完成,过程复杂收入回报低,现在很多手艺人都不再从事木碗制作了。”陆荣以希说道。

为了传承和保护这一技艺,鲁荣一喜几年前成立了一家文化公司,专门从事藏族木制品的生产和销售。但公司成立后不久,他就遇到了问题。 “我从小就是学做木碗的,书读的不多,公司成立后,财务人员还没有上岗,涉及的税费业务真让我想不通做。”陆荣以希说起自己的烦恼。

针对辖区传统工匠对税费业务认识不足、设立公司后报关业务不熟练等问题,税务部门梳理了经营企业名单和目标企业名单。鲁荣一喜等传统手工业 开展政策宣传和业务辅导,发放涉税申报操作指南和政策应知手册,让企业及时掌握涉税业务,享受减免税政策。

“税务官员用流利的藏语帮助他们梳理企业的税收流程和注意事项。他们也给我们带来了最新税收优惠政策的好消息。企业受益于小企业这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调整,有望减税近万元,真是了不起。”陆荣一喜对近日来公司考察的税务干部说。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入,木碗越来越受到当地人和游客的喜爱。鲁荣义喜不仅招募更多村民参与制作木碗,带动200多人就业,还创新推出糌粑盒、酥油盒等木制手工制品。经过研究探索,曾经丢失的土漆技艺得到了恢复,藏族民居中经久耐用、色泽鲜艳的木制家居用品也得到了恢复。再现传统色彩。

傈僳族服饰成为文化创意产品

在迪庆州维西县,作为傈僳族聚居地,色彩缤纷的傈僳族服饰服装。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产业支撑,丰富的服装资源难以成为产品优势。许多傈僳族妇女生活贫困,没有一技之长。制衣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一度陷入困境。

为支持民族技能发展,当地政府将针对傈僳族传统服饰、纺织、刺绣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设立“非遗工场”重点产业扶持项目,采用“非遗工坊”文化遗产企业“+合作+农民”方式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维西阿维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傈僳族传统服饰生产销售的企业。傈僳族传统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作为“非遗工坊”项目的发起人和参与企业,为让傈僳族服饰技艺走出大山,带动当地工匠脱贫致富,公司负责人李昌平走访了近10个乡镇,寻找非遗传继承人5名、傈僳族传统服饰制作工匠20余名。参与手工制作傈僳族服饰,带动同乐当地40多个傈僳族村落建档增收。

谈到公司从过去20年的一个小型傈僳服装作坊发展成为拥有完整服装销售链的企业,李昌平感慨地说:“我们做传统傈僳服装,观众一开始很小,卖不出去一直是困扰企业发展的问题,在学习傈僳服饰文化,创新服装款式的同时,四处奔走,拓展销售市场,经过多年的努力,建立了固定的销售渠道,我也接过几次销售。大型定制演出服订单逐渐发展为企业。随着近年来减税降费政策的不断加大,企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快。”

据了解,为促进非遗企业发展,地方税务在为企业提供税费优惠政策咨询的同时, d 提供服务解答,部门还根据经营情况在拓展销售渠道、创新产品类型、业务发展思路等方面提供意见和建议,并通过“银税互动”“资金水”为企业提供贷款. “十多年来,我们没有错过任何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仅过去两年,企业享受的税收减免就超过3万元。从目前的销售情况来看,预计公司今年将享受到更大的税收优惠。”李昌平高兴的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