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研究
    主页 > 综合新闻 >

研究显示:世居西藏的各民族都来自中原

  【科技前沿】??

研究显示:世居西藏的各民族都来自中原

分别从东、北两条路线迁到喜马拉雅山区域

光明日报记者 王梦敏 光明日报通讯员 孙开远

记者近日从西藏民族大学获悉,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西藏民族大学医学部课题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世居在西藏自治区的藏族、门巴族、珞巴族以及夏尔巴人和僜人全部都来自中原,分别从东、北两条路线分批迁到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区一带。

在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中,Y染色体非重组区DNA多态性,包括单核苷酸多态性和短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在人群分化中会产生最大的遗传差异化,因此在鉴别民族起源和迁移研究中具有较大准确度和可操作性,是研究群体起源和迁移的理想工具。所以,通过检测Y染色体多态性来追踪西藏自治区主要民族群体的起源迁徙和群体遗传关系是最好的办法。

据国际公认的有关研究结论显示,Y染色体O3*-M122、O1a*-M119、O2a*-M95、C*-M130、D*-YAP和P*-M35这几个主要单倍群在东亚群体中有着高的多态信息量,其中的遗传和变异包含了与东亚人类相关的起源和迁徙细节。

据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李辉研究团队所著《人类起源和迁徙之谜》一书介绍,距今年左右,产生了对东亚地区现代人口分布影响深远的Y染色体单倍群O*-M175的突变,其下游突变形成的单倍群O3*-M122、O2a*-M95、O1a*-M119在东亚群体中所占在50%以上。其中O3*的关键类型都来自中原的磁山-裴李岗文化,是汉藏同源的关键类型。他们分析,单倍群O的起源和分布,对阐明藏缅语族群体的起源和迁徙具有重大意义,也有助于全面解释青藏高原群体的演化问题。

汉族和藏族同属汉藏语系,汉藏语系主要分为汉语族和藏缅语族,在后期的发展中又融合了苗瑶语族、壮侗语族和仡黎语族。Y染色体的研究结果显示,汉藏两个民族的共同祖先约年前生活在北京周边的桑干河-永定河流域,是小米的驯化所孕育出来的。新石器时代进入磁山-裴李岗文化时期,早期农业迅速发展以后,汉藏语系的祖先分别向南北两个方向分化为藏缅语族祖先和汉族祖先。藏缅语族祖先后来又西迁,分化出包括藏族、珞巴族等各民族。汉族和青藏高原各民族中普遍存在同一种Y染色体单倍群O3*-M122,就来自从北京发源的人群。由于汉藏族群的成功扩张,这个单倍群也是单倍群O下游频率最高、分布最广泛的一个类型。

据估算,O3*-M122向北方的早期迁移在东亚发生于至年之前,与现代人类在东亚-东南亚活动的化石记录一致。

据2020年7月出版的《西藏各民族遗传性研究》一书介绍:基于东亚和东南亚群体的特殊性,西藏民族大学康龙丽课题组联合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行了西藏各民族37个Y染色体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分型,这些遗传标记在东亚群体中具有较高的多态性和信息量,为研究提供了充足的东亚群体Y染色体遗传结构信息。

康龙丽课题组从西藏自治区各地采集了7个地区,康巴、卫藏、安多3个大方言区的藏族样本588份、僜人样本120份、珞巴族样本130份、门巴族样本34份、夏尔巴人样本87份、定日县藏族样本113份和工布藏族样本104份。所有采集的样本均为知情同意的无关个体,全部为男性。这些样本的Y染色体共有31种单核苷酸多态性单倍群,其中藏族群体的主要单倍群O、D比例占78.64%;夏尔巴人群体占95.41%;僜人群体占93.67%;珞巴族群体占56.16%。

在研究过程中,康龙丽团队把目光投向O3*-M122下游的亚单倍群O3a3c*-M134和O3a3c1*-M117。它们的起源年代与早期现代人由东南亚迁徙到东亚时间吻合,大约是在年前,但是从中原扩张的年代就晚得多。通过这两个单倍群的研究,可为追寻西藏自治区各世居民族的迁徙、扩散提供科学信息。

研究发现,O3a3c*-M134和O3a3c1*-M117在东亚、东南亚群体中平均频率为25%~35%,而在青藏高原群体中的频率从20.9%(那曲市藏族群体)到超过90%(僜人群体)不等;在中印东部交界地区的两个藏缅语族人群中频率分别为85%和76%,而在其他的印度和巴基斯坦群体中没有发现。这说明,青藏高原的人群与南亚次大陆的人群在遗传血缘上是完全不同的。

在深入分析总结了Y染色体单核苷酸多态性单倍体O3a3c*-M134和O3a3c1*-M117在东亚一带的频率分布规律后,康龙丽团队得出,西藏地区的各个民族都有着这两种主要类型,他们都来自新石器时代的中原地区,迁入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区可能有东、北两条路线。东线是从四川省、云南省迁徙至喜马拉雅山区域;北线是经过青海省到喜马拉雅山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