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研究
    主页 > 综合新闻 >

两岸专家线上共探清明文化与民族认同

中新社上海3月20日电 (记者 缪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延续数千年的清明文化让中华儿女无论身处何地,都要祭祀祖先,慎终追远。清明节将至,两岸专家学者20日汇聚线上,共同探讨如何通过清明文化的创新,增强两岸民众的民族认同感。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第八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以视频会议方式召开,近百位两岸文化研究学者就“清明文化的生命关怀”“清明文化与民族认同”“清明文化永续传承”等议题展开探讨。

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院长陈士良表示,在台湾乡间,各种大大小小的宗祠随处可见,这些宗祠都清楚地记录了他们的大陆原乡,记录了他们与大陆的血脉连接。这几年,两岸人员往来更加密切。一些大陆人到台湾,变成了新台湾人,每到清明节,就会拜祭大陆的先人,或者直接回大陆来扫墓。也有一些台湾人到大陆,变成了新上海人、新北京人……每到清明节,他们也会回台湾扫墓,拜祭在台湾的先人。由此可见,两岸民众通过清明文化,始终保持着血脉连结。

台湾元智大学人文社会学院前院长刘阿荣指出,两岸对清明节都非常重视,台湾民间不同族群扫墓的时间与仪式略有差异,但到墓地去挂纸及拜墓,在家中祭拜神明及祖先是两项最普遍的仪式,这与大陆极为相似,实际上这些习俗或仪式里具有两岸共通的文化意涵。

台湾陈守仁孙学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赖荣伟认为,清明节具有两岸民众的共同核心生活信念。扫墓、踏青蕴含民众对于生活、生命的观念、态度和价值。此等具有历史延续性的习俗,虽因不同地域与不同民族(族群)而有着多样性,但此等清明节的核心要素却反映着两岸民众彼此的相互理解与期待。换言之,清明节对两岸民众可以有着形塑中华民族集体认同的深层意义。

此外,与会学者纷纷呼吁,要加快推动清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清明文化能够永续传承,让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更加紧密醇厚。

陕西省榆林市清明文化研究会会长贺国银表示,清明文化是开启两岸同胞活动交流的钥匙,因此在发挥好清明节祭拜作用,保留清明文化传统要素的同时,还要适时注入新鲜“血液”,充分对接新时代“需求”,凝集汇聚推进两岸民众认同的强大动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