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研究
    主页 > 综合新闻 >

北大教授称:清军屠杀是为民族融合,被愤怒小


生命,那是自然会给人类去雕琢的宝贝。——诺贝尔

生命是自然给予礼物,何其珍贵。自然,珍惜生命成为了人类永恒的话题。屠杀在人类历史上便遭受百般唾弃,可是当今现下有个人却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北大教授阎崇年在《百家讲坛》上直言清军屠杀是为了民族融合,这一观点发表后,这位北大教授收到了一个小伙的掌掴,而网友对于小伙的做法也是一致叫好。

选择历史研究,走上《百家讲坛》

1934年,阎崇年出生于山东蓬莱的普通渔民家庭,自幼他便极喜欢历史,高中毕业之后便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在大学选择研究历史方向时,他找到平日里十分崇拜的一位老先生寻求建议,最终选择了向着清朝历史方向研究。从1962年开始,阎崇年教授专心研究清史,发表著作数十本,提倡并主持了多届国际满学研讨会。


阎崇年教授十分痴迷于历史研究,他研究历史,治史方针始终是求真求理,史法自然。用别人没有说过的义理,用别人没有用过的史料,他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在故宫研究时,四处收集史料、多次实地考察,寻找解读历史的新窗口。阎崇年首次提出“大故宫”概念,做成了一个“故宫大百科式”的宏大项目。

阎崇年教授认为学者有学者的责任,他主张历史研究不仅是要在书斋里自我研究,更要将历史还给群众。回报民众,运用历史对青少年进行爱国教育以及普及历史知识。

在2004年《百家讲坛》的邀请之下,他欣然地登上了中央电视台的舞台,主讲《清十二帝疑案》。而后至2017年共五次登上《百家讲坛》舞台,每一次都对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被誉为独着“影视史学”的先鞭。


屠杀与民族融合的区别

在《百家讲坛》中,阎崇年教授认为:清军屠杀是民族融合。此话一出立刻引起一片质疑,民族融合是指两个实力相当的民族经过长期的友好磨合从而增加彼此之间的共同点,以达到融合成为一个民族的行为,比如民族迁徙、杂居相处,经济友好交流。

屠杀意味的是双方实力悬殊,强者对弱者恶意无视人权、无视人性的大量杀戮的残忍行为。屠杀一般出现在战争之中,且手段单一残忍。二者之间是有着极大的不同。一是,方式的不同。民族融合是以和平友好、潜移默化的改变彼此民族之间的关系,可屠杀是一个民族直接就以血腥的方式直接毁灭掉一个民族。

二是,目的不同。民族融合是为了彼此之间都可以友好发展,共同进步。可屠杀是一个民族为了自己强者的感受和某种利益对弱者采取的偏激的杀戮行为。清军屠杀是建立清朝政权的过程为了威慑人数更多的汉人所采取的极端残忍行为。


我们可以理解一个新的政权建立之初,为了稳固政权采取的未知的手段。也许会为了民族融合错误的走向极端的屠杀,可是这样的屠杀不会具有持续性。可清军屠杀史上的一桩桩一幕幕,“扬州十日”、“江阴灭城”、“嘉定三屠”无一不彰显着他们只是为了屠杀而屠杀。

传授历史的正确做法

历史是一个国家民族立身之本,与历史对话,我们才有未来。“水有波而明其流,车有辙而后循。”我们应当对历史感到敬畏,尊敬的是可以从先人事迹获得智慧,敬畏的是不要重蹈先人犯的错。以史正人,以史化风。我们既不应当忘却历史的耻辱,更不能抹去历史的辉煌。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谁也无法改变。

正如阎崇年教授所言,回报民众是学者的责任。身为历史学家,选择通过电视平台来传播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将所学的历史知识还给人民,就要意识到历史文化的特殊性。人们对于历史的认知层次不一样的同时,人民对同一件历史事件的态度也会有着千差万别。身为专业的传播者,所需要的不是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是将历史客观地展现在众人的面前。


清朝本就是一个矛盾的朝代,经历过康熙盛世的辉煌,也经历了从乾隆开始的没落。讲解清朝历史也是极有挑战性的,不管是对于主讲者,还是听众。讲述历史带有过多的主观因素极有可能会引来非议。而且参杂过多的个人因素会导致历史的趣味性减少,会减少听者的自我分析、自我体会等自我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