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悖论:天价白菜背后,双重矛盾的民族主义
韩国人吃不起白菜,已经是一则旧闻了。
每每国际风云变幻、经济面临挑战之时,韩国白菜总是最敏感的,以一条陡然上升的价格曲线,来回应变数。于是,韩国人也总会直观地感受到这种白菜吃不起的痛苦。
白菜吃不起,牛肉贵上天,这是句对韩国的戏谑,又是韩国人实实在在面临的困境。本国农业的脆弱,使得农产品价格,成为压在国民头上的一座大山。
我在此前写过系列文章,较为详细地剖析了天价白菜的原因及背后的文化病症,不少朋友发私信给我:韩国农业这么差,韩国人自己知道吗?还是因为极端的民族主义,对这一问题回避呢?
菜价是民生问题,关乎韩国人每日的生活,也当然会融入到民族心理中,和本就根深蒂固的民族主义产生化学反应。我查阅了韩国学者对韩国农业的研究论文,发现了韩国人内心深处的拧巴:
在理性地对农业危机成因,进行系统性研究之后,韩国人却极其感性地提出了民族主义的解决方案:回归韩国传统。一句话,民族主义成了韩国人的万金油,哪里痛就抹哪里,韩国学者尚是如此,何况韩国普通人呢?且以韩国庆北大学李镐澈教授的研究来管窥一二。
韩国农业危机始于何时?韩国人也自知,是乌拉圭回合这一国际性的协商所导致的,也就是加入WTO所引发的连锁反应。除了开放的步伐比较慢的大还有点儿剩余之外, 麦子、大豆之类就要依靠进口了。
世贸组织WTO本就是一个打破贸易壁垒的协议,是让全世界的商品公平竞争。竞争,就必然有输有赢,民族主义是行不通的,只有产品品质有发言权。
说白了,韩国农业在加入WTO后,爆发危机的核心原因,便是本国农业的竞争力弱于进口产品。
然而,在韩国学者看来,这种动因是韩国国民性的问题。“大多数的国民不顾粮食自给率低下的事实, 无视农业存在的意义, 而且, 就连农业具有的无限的公益性也逐渐地被国民所忘却。”
经济问题,归咎到国民性,是相当民族主义的经济研究视角了。
然而,更吊诡的是,在从农业产业的角度进行系统分析后,韩国学者又从“本质”上把握了韩国农业衰落的原因。
这个本质,就是背离了韩国的传统。
不再是民族的了,又怎是世界的?这句话听起来是没错,在文化领域是原则性的认识,但在经济领域,则就有些“牛头不对马嘴了”。
什么是韩国农业的传统?一句话:小农经济。
这当然是由韩国地少人稀、土地贫瘠的地理环境所致,但在现代的农业体系下,显然不可能“万世一系”。韩国农业的变革,是内生的,也是外需的。内外环境的交互,才引发韩国农业的转型。尽管转型失败了,但不转型,也必然是失败的。
在韩国学者看来,规模化的农业,在韩国水土不服,还是传统的集约式的精耕细作,更适合韩国农业。李镐澈如此说:
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作物多样的特性, 进而形成优秀的轮作体系, 韩国农业传统中发达的农业技术和复合耕种, 就是未来生态农业的一个突破口。
不过,这从产业发展上是说不通的。很简单的道理,农业不规模化,便需要较高的人力成本,也难以产生较高效益,对于劳动力来说,一边是吃力不讨好的农活、一边是省力赚钱的工厂,他会怎么选呢?
而韩国学者,则将韩国的农业危机归因于放弃传统,忘却韩国农业本质,这不得不说是韩国式民族主义的又一延伸了。
毕竟,工业化的代价,便是农民被驱出农业和农村, 以一种新世纪的圈地运动的形式,来发展工业。固守传统,又哪来工业化呢?
当然,我写作本文的核心,并不是批判韩国学者的研究,而是呈现韩国畸形文化的又一外显。简而言之,极端的民族主义对韩国农业的影响,是链条式的。
韩国天价白菜背后,是韩国“身土不二”的民族主义情绪,认为只有吃自家的白菜,才能保持健康,中国等国的白菜,吃得愈多、身体愈差。
而对韩国天价白菜的研究,又是韩国抛弃传统、忘记农业本质的民族主义情绪,认为韩国农业的危机、白菜屡屡升至天价,是因为韩国忘记了本国农业传统。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悖论。经济细节的失控是个体的民族主义,宏观经济的失衡是国家的民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