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中西方学者对于中国民族性的研究
中国有种说法,“千古中国,万种民性”。拥有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人既有共性,又有地域差异,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国民性。统一和多样正是中国民族性的两个方面。
1987年10月,人类学家费孝通代表中国接受美国学者的采访时曾坦白地说:“我要努力去了解中国,为的是想解决中国的问题。但是直到现在,我尚未真正认识清楚显示于中国社会之中的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和形成中国人的行为方式的中国精神实质。”
长期以来,中国人一直以“五千年文明古国”自居,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然而,中国人往往不大深究自身是什么样子,不大想自己究竟是什么。
在中国,很少有人像日本人那样去研究和理解自身的民族性,但近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掀起了三场反省和改造自身民族性的热潮。第一次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学者对中国民族性弱点的解剖;第二次是五四运动对中国民族性的批判;第三次是80年代文化反思热对中国人自身的全面反省。
被称为“中国革命先行者”的孙中山在1890年到1924年通过各种论文和演讲对中国人的民族性做了如下概括:
(1)没有排外意识(2)勤劳、和平、(3)守旧法,无变通(4)崇拜鬼神(5)犹豫不决(6)知识水平(7)缺乏主人翁意识(8)像一盘散沙(9)夜郎自大(10)停滞不前(11)不崇尚自由(12)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智慧(13)家族主义和宗教主义(14)世界主义(15)重视道德(16)民权主义(17)极端主义
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在 1904 年出版的《饮冰室文集》中,对中国人的民族性进行了如下概括:
(1)缺乏独立、自由思想(2)奴性、为我(3)缺乏公共道德观念(4)愚昧、胆怯、欺骗(5)武断、虚伪、不行动
鲁迅
20世纪最有名的文豪鲁迅从8个角度概括了民族性:
(1)自高自大(2)看重面子(3)懒惰(4)协调(5)破坏欲(6)目光短浅(7)奴性(8)胆小、自私
梁漱溟
(1)自私自利(2)勤俭(3)讲礼貌(4)和平、文弱(5)自足自得(6)守旧(7)马虎(8)坚韧及残忍(9)韧性和弹性(10)圆熟老到
台湾人类学家李亦园、杨国枢在1988年主编的《中国人的性格》中如此概括了民族性:
A 自我观念:
(1)在他人面前不夸耀自己,力求谦虚
(2)根据不同的环境适当表现自己,保留过分的主张
B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通过人情关系形成互联网
(2)尊重权威,根据上下关系决定权利所在
(3)在以家庭为核心的小群体里维持良好的纽带关系
C 人与宇宙的关系:
(1)人是环境的一小部分
(2)顺应环境,不过多地去想如何征服环境
D 对时间的态度:
(1)喜爱怀古,重视传统
(2)不习惯变化,力求维持现状
E 对行为的态度:
(1)力求妥协,反对极端,主张中庸
(2)抑制情感,力求克己
实际上,中国人对自身民族性的反省主要始自与外国人的接触和外国人写的中国人论。早在 17 世纪,德国最伟大的思想家莱布尼茨对中国人的和平思想和尚祖思想就做过论述。 亚当·史密斯也在他的《国富论》中说,中国之所以停滞不前是因为中国人具有自身的守旧性。世界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曾指责中国人精神中的无个性倾向,马克思也曾批判中国人是“活化石”,并提到了中国人的保守。从19世纪中期开始,无数欧美人士在不断与中国交流的过程中,对中国人的民族性做了概括。最早问世的是美国传教士 A H 史密斯的《中国人的气质》。史密斯通过自身的体验,把中国人的性格概述为2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