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研究
    主页 > 综合新闻 >

论跨国民族认同的场景与差异 ——以中国朝鲜族

论跨国民族认同的场景与差异

——以中国朝鲜族婚姻移民女性为例

全信子

(延边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吉林 延吉 )

摘 要:在全球化时代,随着频繁的跨国人口流动以及现代社会的复杂性使得每个人由于所处情境的不同,派生出多重身份认同。在不同的情境下,其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互动多样,反映了跨国民族多重复杂的心理,同时也说明其认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场景的变化,具有可塑性。因此,研究跨国民族的认同,可以帮助我们从多个不同的角度认识人类群体的本性。

关键词:跨国民族;朝鲜族婚姻移民女性;不同的情境;族群认同;国家认同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认同”(identity)一词在国际民族学、人类学界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对人类各种“认同”的研究已经迅速升温成为各国学者瞩目的热点。“认同”研究已成为十分广泛的领域,尤其对跨国民族认同的研究也出现了多学科、多角度的关注点,其理论建构及分析水平也趋于深入。若探讨跨国民族认同,客观地把握研究尺度,就应先厘清跨国民族的内涵。

从历史上看,民族可由两条不同的路径形成,一是与血缘文化相关的人群集合,即属于一个在血统和文化上的相同人群(他们可能不居住在一起)分享着一样的团结感,因而组成一个民族;一是与血缘无关,但与政治和政治认同有关的不同族群和语言集团的人们,由于分享着同样的团结感而组成一个民族。[1]由于以上民族形成的不同路径,就导致了文化民族与政治民族的区分。而跨国民族的存在,正是因为具有同一文化源流,如果没有这个同源文化的前提,“跨国民族”无从谈起。因此,在谈论跨国民族时,不能以政治民族为尺度,只能以文化民族为标准。[2]

跨国民族具有民族的一般特征,在族源、语言、文化等方面具有共同性,但它与一般的民族概念比较,又有着特殊性,它是一种特殊的民族存在形式,这种特殊性的关键在于,跨国民族是被国家界限分割的同一文化民族,他们不仅不具有共同的地域和民族心理素质方面的共同国家认同观念,而且往往也不具有一体化的经济生产联系,这条人为的领土和政治界限客观上妨碍了同一文化民族的经济文化交往。实际上,跨国民族是一个文化民族的概念,其根本内涵是不同国家认同的人们有着内在的民族文化联系。[3]也就是说,跨国民族具有不可分割的三层内容,其一为同源性,其二为共同的文化特征,其三具有共同的族属认同和民族感情。[4]

中国朝鲜族作为跨国民族,迁入中国数百年,已经形成了有别于朝鲜半岛的民族共同体,即中华民族的一员,有明确的国家认同和归属,但由于朝鲜半岛文化上的共性使他们成为跨国民族。改革开放后,尤其是中韩建交后,两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深入,人际交往日益频繁,尤其是中国朝鲜族向韩国的劳务输出及婚姻移民十分盛行。本文通过朝鲜族婚姻移民女性的个案为实例,旨在探索跨国民族认同的场景性及其所带来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之互动,提供可借鉴的参考资料。

一、历史记忆与想象中的族群认同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1992年中韩两国正式建交,中国的朝鲜族与其母国韩国断绝近半个世纪的壁垒,终于被冲破,两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及人际往来日益频繁,国际婚姻十分盛行。截至2011年12月31日,韩国婚姻移民者,①总计为144 681名,外国男性为19 650名,外国女性为125 031名,中国为64 173名(朝鲜族为29 184名),其中中国男性为11 455名(朝鲜族男性为7 558名),中国女性为52 781名(朝鲜族女性为21 626名)。② 已经获得韩国国籍的朝鲜族移民女性达4万多人。朝鲜族女性之所以把国际婚姻的配偶选为韩国男性,当然有很多外在优势的考量,如两国经济发展的差异,两国工资和环境的差异等原因,但最为重要的则是内在的民族文化认同意识。尤其作为同源异流的民族,她们对韩国有一种特殊的血缘、地缘及因缘之亲情,甚至有很多朝鲜族女性并没有把韩国作为异国来看待,与韩国男性交往中并没有多少陌生感和异质感。因此,在缔结国际婚姻时,这种族群认同感很强,成婚速度快,成婚率高。例如:

个案1:韩国首尔市张女士访谈录:

我嫁给韩国男性虽然也看一些经济因素,但最重要的一点还是我们文化相同,语言交流没有障碍,也许我们是同一个祖先的缘故吧。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