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研究
    主页 > 综合新闻 >

黑龙江民族文化资源与保护漫谈

黑龙江民族文化资源与保护漫谈

唐 戈


一、黑龙江的民族文化资源

黑龙江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省份,除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外,还有10个世居少数民族,即满族、回族、蒙古族、朝鲜族、锡伯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和柯尔克孜族。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特殊的族群,即中俄混血人。每一个民族(族群)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而中俄混血人不但承载着汉文化,更承载着俄罗斯文化。这些文化都是黑龙江的宝贵文化资源。


若以生计方式论,黑龙江的各民族文化可大体划分为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和渔猎文化等几种类型,其中朝鲜族的文化是农耕文化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可称之为“丘陵稻作文化”。在中国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最外缘分别有一个半月形的渔猎文化分布带,分布于黑龙江北部的以鄂伦春族和赫哲族为代表的渔猎文化就是东北渔猎文化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谈到文化资源,则不仅包括上面提到的活态文化,还应包括那些已经消失但被文字记录下来或以遗迹、遗址和旧址等物态形式保存下来的文化。


黑龙江古代各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主要被汉文文献记录下来。自满文创制后,又被满文文献所记录,特别是满族文化。黑龙江将军衙门满文档案至今完好地保存在黑龙江省档案馆中。近代,除了汉文,各族历史与文化还被俄文、日文等外文文献记录下来。黑龙江省档案馆至今仍保留有大量的俄文档案,这些档案除记录了当时的俄侨文化外,也记录了其他文化,特别是犹太文化。


黑龙江有丰富的古代各民族文化的遗迹和遗址,近代又有大量的建筑旧址被保存下来,特别是俄式建筑。这些建筑除广布于哈尔滨外,在原中东铁路沿线各地都有保留,是一笔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位于原中东铁路西线的昂昂溪和位于原中东铁路东线的横道河子是两座中东铁路建筑保存相对完整的小镇。


二、黑龙江的渔猎文化与“三皮文化”

黑龙江的渔猎文化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赫哲族为代表的大河捕鱼类型;一种是以鄂伦春族为代表的森林骑马狩猎类型。森林骑马狩猎类型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马是草原上的牲畜,本不属森林。鄂伦春族的马当初也是从西部草原蒙古族那里得来的,但他们把它驯化成了一种适合在森林里行走的特殊类型的马。这种马体型矮小(大了不适合在森林里穿行),鄂伦春人平时把它们野放于山林,即便是冬天大雪封山,它们也能扒开一尺深的雪找下面的草吃。这种马还有攀高的本领——受到猎狗追捕的马鹿,会往附近最高的山顶上奔,猎人骑马抢先攀至山顶,架好猎枪,等候马鹿的到来。


鄂伦春族和赫哲族作为渔猎民族的典型代表,不仅其食物直接取自自然界,而且在服饰、居住、器具等方面也直接取自自然界,形成丰富的兽皮文化、鱼皮文化和桦树皮文化,简称“三皮文化”。桦树皮文化是以白桦树皮为材质而形成的文化;兽皮文化是以野生动物(特指哺乳类动物)皮毛为材质而形成的文化;鱼皮文化是以鱼皮为材质而形成的文化。“三皮文化”首先是一种物质文化,与人们的物质生活息息相关;其次它又关涉到人们的劳动、社会、审美、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是一个文化综合体。


“三皮文化”在世界有广泛的分布。在北半球北部广阔的寒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中,白桦树是最主要的树种之一,桦树皮文化就分布于这一广阔的地理空间中。而兽皮文化和鱼皮文化的分布比桦树皮文化更为广阔,可以说有野生动物出没和有鱼类生长的地方(南极洲除外)就有兽皮文化和鱼皮文化。桦树皮文化、兽皮文化和鱼皮文化是三种不同的文化,但它们之间有着深刻的联系。生长有白桦树的北半球寒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从古至今都是野生动物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在这一广阔地区劳动生息的各民族无一不同时拥有桦树皮文化和兽皮文化。在北半球寒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水源丰沛,河流纵横。在这些河流的中、下游,水面宽阔,鱼产丰富,鱼皮文化就分布在这些地区,并且在这一地区,拥有鱼皮文化的民族无不同时拥有桦树皮文化和兽皮文化。


鄂伦春族的桦树皮文化和兽皮文化在该民族中任何一个部分都有分布,但最发达的当属呼玛河流域的鄂伦春人(黑龙江省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和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民族乡)。拿桦树皮文化来说,这一地区的鄂伦春人拥有包括劳动、生活和宗教等用途的桦树皮制品22种,其装饰手法不同于鄂温克族的剪贴法和达斡尔族的镂空法,而是采用模压手法。这种装饰手法不但十分独特,而且艺术效果浑厚、古拙,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