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研究
    主页 > 综合新闻 >

现象学、民族志与个案研究:社会学的质性研究

原标题:现象学、民族志与个案研究:社会学的质性研究方法

原创 理论志编辑部 Political理论志

\r\t\t\t\t\t\t\t\t\t
\r\t\t\t\t\t\t\t\t\t\t\"\"\r\t\t\t\t\t\t\t\t\t\"\"\r\t\t\t\t\t\t\t\t\t\t

\r\t\t\t\t\t\t\t\t\t
\r\t\t\t\t\t\t\t\t

本篇文章主要介绍社会学的质性研究方法,主要分为质性研究的起源和质性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两个部分。在质性研究方法中,主要介绍常用的三种研究方法,分别是:现象学(phenomenology)、民族志(ethnography)以及个案研究(case study)。最后,笔者为大家附上了几本基于质性研究方法的社会学书籍推荐。

质性研究的起源

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一词直到1840年才被威廉?惠威尔(William Whewell)创造出来,回首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社会学领域中对于科学的定义始终被“结构主义”与“实证主义”引导着。在结构主义看来,结构是社会现实中“科学”的基础,是人们行为的动因,个人生于社会或文化结构之中,并且被结构所塑造。在实证主义看来,只有个体能够已经验的方式观察到的东西才是重要的,科学是知识的唯一真实来源。直到20世纪60年代,在法国社会学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和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引领下,社会学发展出了后结构主义的社会理论和解构主义的解释路径。在后结构主义看来,知识仅仅是历史性地存在与社会的一系列观念之中,并且随着社会中知识——权力关系的变革而变化,因此知识仅被用来显示特殊的社会——文化语境。与此同时,解构主义提供了针对后结构主义建构出的社会现实提供了重要的解释路径。也就是说,由于真理依赖于特定的历史事实,需要许多的特定假设,并在很多方面上都显示出明显的控制意味,因此任何真理都是可以解构或打破的。正是基于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超越,后结构主义对结构主义的超越,才使得众多社会学者关注到质性研究的重要价值,这也使得更多的研究者关注到被传统社会科学所忽略的某些部分。因此,本研究的研究方法采取后结构主义的研究关注取向,基于特定的社会事实,采取了有关定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的研究方法来开展研究。

质性研究的常用研究方法

(一)现象学(phenomenology)

现象学的研究方法起源于哲学家埃德蒙?胡塞尔(Edmund Husserl),他在《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一书中所用的德语“Lebenswelt”,在英文中为life-world,指个体“直接体验的世界”。因此,现象学的研究方法指的是描述一个或多个个体对一个现象的意识和体验。现象学的目的是为了了解研究对象的研究生活,从理解他们“经历过的体验”从而建构起来个人意义。

根据胡塞尔所言,现象学的研究动力“不是来自各种哲学,而是来自事实和问题”,现象学的目的“不是向上建筑,而是一再地向下挖掘,以给既有洞见奠定比以往更加坚实的基础”。现象学“带着属于真正哲学科学之本质的极端态度,不接受任何现有的东西,不承认任何传统的东西为开端,而是在对问题本身及其产生的要求的自由献身中获取开端”。因此,现象学的研究方法是坚持“无前提性”的,并且借助体验者所处的环境来探寻知识与行动的根源。维尔坎特(Vierkandt)在《社会学:哲学社会学的主要问题》一书中进一步明确现象学方法在社会学领域中的应用,他把社会学视为是对社会现象进行彻底的形式研究,即社会学研究要以现象学方法直观地把握社会互动和社会群体生活中的“本质类型”、“终极事实”以及“整体意义”,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本质进行分析归纳,从而对群体内的社会生活方式进行总体上的把握。

\r\t\t\t\t\t\t\t\t\t
\r\t\t\t\t\t\t\t\t\t\t\"\"\r\t\t\t\t\t\t\t\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