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研究
    主页 > 期刊导读 >

螳螂蝉图腾与人研究

在巴人所居住的地方,战国时期的器物文化多用符号进行装饰,而这些符号的特点,大多研究者认为是巴人的“图腾”符号文化。这些经考古发现的图腾与符号纹饰,是否属地方性民族的图腾文化,这是一个需要讨论的历史问题。但是在古代巴人生活的区域,的确有大量的图腾符号的发现。例如在考古中所发现的鱼图腾、蛇图腾、龙图腾、虎图腾、鸟图腾、鱼凫图腾、杜鹃图腾、凤图腾、鳖图腾、螳螂与蝉的图腾、组合图腾等共有上百种之多[1]。可见巴地的图腾文化在战国到汉代保存丰富。通观这些图腾文化的内容,它表现出了融合与地域性的特点。但对于这些图腾文化的实物的研究,我们还涉及不足,研究还很少。当然,图腾与符号的历史久远,为什么会产生?会长久地存在下来?我们今天所能涉及的,只是其皮毛而已。而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所能描述与探讨的内容,大多是在战国或者稍晚的历史阶段里,存在于不同器具上的图腾符号内容。更早的图腾符号,用什么样的形象化的特征,也还是一个要探究的问题。今从所见的相关图腾符号内容中,试从各地考古发现的獽人与螳螂、蝉的[2]图腾中作相应的讨论,以表述自己对獽人及其图腾文化内容的看法,从历史的长河中去了解这里的古代文化与族群。

一、长江边有关瀼(獽)的地名

獽或瀼,早期当同音,只是后来才有了分化,而今天更是有了不同的含义。依《汉语大字典》的解释:带水的“瀼”是“涧水横通山谷入江河,今四川省云阳、奉节、湖北巴东一带入江水道以瀼为名者甚多”。而“獽”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多分布于四川省”。

长江三峡地区,历史上曾经有过不同的人群生产生活在这一区域里,如五千多年前的“大溪文化”,还有其后的“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等已是遍及三峡各地,夏商以来的文化变化,这里产生了巴人文化并一直得到了延续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在巴、蜀、楚等文化的交融中,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图腾文化,特别是巴文化中的图腾文化似乎得到了融合发展。图腾文化的繁荣,是这一区域的历史与文化环境的独特性,所形成了区域性的特色文化。而有关于瀼、獽、嚷的历史问题,我们今天仍需要从相关的历史资料中,或是地名里与文物实物中去寻找一些蛛丝马迹。而在长江三峡里则有这样一些地名,历来不知所云为何?如从忠县到奉节再到巴东与秭归,沿江都有瀼口、瀼溪、香溪的地名保存,这早已经是地方历史的一部分了。三峡大坝兴建之前,这些河口依然保持着古代的人文地理特点,是远古人们生活的重要场地,考古发现中多有新石器时代以降各时期的文化遗址保存,许多重要遗址都在支流水系入长江的交汇口一侧,这里则多称之为瀼口等。

古代的巴人时期,獽人是巴人中的重要成份之一,那时他们已经融合于巴人文化中,但还是有其自己的特色,笔者认为:在三峡中的秭归到奉节一线,更早的历史时期里,是否有这样的一群“獽”人,他们就居住在沿江边的三峡及相邻区域里,而外来、后来者对他们的记叙中,则有了瀼口、瀼溪。宋时人陆游《入蜀记》认为:“凡通江者,土人多谓之瀼。”陆游所指称的地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这沿江地带,为什么叫做“瀼口”?今天习以为常,但追溯历史,似乎与獽人是有密切关系的。唐宋时代,所居住在长江三峡地区的民众,对历史地理的人文信息与知识的保存,当比后世更为准确,这也是我们今天再一次进行讨论的基础信息之一。也是今天人们从历史文献的点滴里,发现“獽人”等相关的文化信息重要途径。

在今天的长江三峡,特别是巴东到奉节一线上,有关于溪流入江的地方,古时多称之为瀼口与瀼溪。当然,随着三峡大坝的高筑,这些现今多在库区水下去了,也成了历史。而在早前我们的了解中,有不少的地名都有叫瀼口的,如巴东的东瀼口或西瀼口等,为什么叫瀼口?这一直是我们不解的原因。但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这瀼口大多是在长江边,那里一定有江边的小溪河流入于江中,这在奉节与巴东最明显。宋时期的陆游《入蜀记》载:他说在峡江中有许多以瀼命名的溪流;如有“大瀼、东瀼、清瀼、西瀼之称,谓山涧溪流。凡通江者,土人多谓之瀼,是乃宋人解释之新意,而未溯其源,其为旧日獽蜑之民所居而名之也。”说明在这一区域更早的历史时期,这里居住着獽人与蜑人,这些地方当是他们的世居之地。只是我们这些后来者早就忘记了他的历史存在过程,但保存下来的地名给了一定的解释。而这些人,在历史的称谓里,他们是巴人中的重要的支系。当然,从瀼口的地理环境来看,这里是益居的地方,相对说来,溪口地带地理条件相对稳定,易于生活。从我们的考古发现来看,也是很早的历史时期开始,这溪口两岸边,就是人类居住的理想之地方。如巴东的东瀼口、西瀼口,至少都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而历史时期的考古文化,则是不间歇地存在着。这说明,历史上的江边溪口,叫“瀼口”这一称谓,当有着十分深厚的民族文化渊源,是历史文化的传播与承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