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研究前沿热点分布及其发展趋势基于国家
通过项目数据统计,可以厘析并发现,2014年至2018年国家民委民族学项目的研究方向凸显了以下五个重要特征。一是不断融入新时代新思想新理念。这在民委项目申报指南的具体要求中尤为清晰明确,近五年的项目指导思想与指南研究重点突出了与时俱进的新思想和新理念。二是日益凸显学科知识在数字治理、大数据以及智能化治理背景下发生的变化与应对,也即信息化治理成为民族学研究的新常态。三是注重学科发展的人文社会价值,将民族学科建设与少数民族权益保障相结合,建立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与公共服务一体化机制,使民族学科建设融入更多新时代的民生内涵。四是研究对象不再局限于国内民族学样本的解析,民族学研究国际化的特征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五是民族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日益加速。
一、不断融入新时代新思想新理念
民族学的研究与其他社会科学一样,“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1]。民族学项目的研究融入着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时代思想和理念,与时俱进的学科特征尤为清晰。从表1中2014-2018年民族学研究项目申报指南指导思想与研究重点可以看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学研究指导思想在不断发生变化,依次增加了依法治理、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四个全面”“五位一体”“五大发展理念”以及习近平新时代新思想等内容。
研究重点不断适应着新的指导思想,研究主题符合新时代解决新问题的需要。国家认同领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研究成为可持续路径,国家治理、共同体观念以及民族关系的发展与“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理念有机融合。区域贫困将“三区三州”作为当前民族地区贫困治理的着力点,以政策引领与创新实践缩小区域发展差异,营造和谐公平的社会环境;法治建设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法治思维与能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法治规范、法治机制建设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同时,突出了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法治保障的时代主题,有效回应了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治理,“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的新理念与新内涵。城市民族工作理论与实践研究坚持“五大”发展理念,“以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为核心,以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为重点,规范化、精细化,让城市更好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切实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3];政策热点引领新时代新思想的研究思潮,“一带一路”与“脱贫攻坚”相互推进,“乡村振新”“城镇化”与“三农问题”有效衔接,成为十九大以来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民族地区乡村经济的时代命题;治理创新为脱贫攻持续输送新鲜“血液”,干部驻村、PPP模式、嵌入式社区、智慧社区、民主协议制模式等不断创造出新的发展机会,成为当前贫困治理的新抓手。民族地区脱贫治理研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治理范式,“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4]的物质扶贫研究范式逐渐被精神领域的扶“智”与扶“志”研究范式取代,精准扶贫与寻找“贫根”的实践调查模式逐步成为新的研究方法。
表1 2014-2018年民族学研究项目申报指南指导思想与研究重点注:表内指导思想中“新增”是指后一年基于前一年的补增。年份 指导思想(变化内容) 指南研究重点2014年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民族工作新决策、新部署和新要求2015年 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新增)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对民族工作的新要求、新决策和新部署2016年2017年马克思列宁主义;十八届五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四个全面”、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新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对民族工作的新要求、新决策和新部署与“四个全面”有机结合十八届六中全会;“五位一体”“五大发展理念”;习近平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讲话精神;(新增)社会关切的重大民族理论与现实问题、国际涉民族热点问题2018年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大精神;(新增)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研究,注重国内与国际民族问题的研究接轨
二、信息化治理成为民族学研究新常态
互联网大数据信息的挖掘与应用、新媒体数据平台的开发正在成为民族学研究的新常态,具体指向于关键词一级类目中数字治理、社会舆情、社会安全、民族文化以及民族经济等研究方向。数字治理方面集中表现在民族学研究中新媒介使用、大数据应用、多语言数字化平台建设、民族研究工作数据库开发、民族志研究数据库设计、“互联网+民族研究”以及政务微信等。社会安全、社会舆情的分析和判断已经步入信息化治理的阶段,边疆民族地区“人脸识别”安检、GPS定位、微信扫码入户检查、联勤联动报警系统、反恐利剑净网卫士等信息化手段已成为维护民族地区社会安全稳定的主流工具。民族文化类目是民族学研究关键词中较为前沿的热点内容之一,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继承与保护、少数民族电影文化、影像记忆与民族故事等领域也融入了越来越多的“信息化”元素,这也是中国多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必然趋势。“互联网+”在民族经济研究方面的显著特征就是民族地区电商物流的迅猛发展,借助互联网的功能将民族地区的系列产业有机结合,实现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不同区域或群体间信息化经济发展共享与共赢的目标。综上所述,信息化的发展不止于带动民族学科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要预判未来信息化治理带来的研究分野:一方面,信息智能化治理将对民族学与民族问题的解决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效应;另一方面,信息化一旦产生规模效应,亦会逐渐暴露自身的弊端,由于信息失真或信息泄露而导致的治理风险应该会是未来民族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尽管目前并没有发生,也绝不能排除将来发生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