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研究
    主页 > 期刊导读 >

论高师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一、前言

新世纪初颁布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要求,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进一步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音乐专业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提出了要求,同时明确了高师音乐教育在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摇篮,高师音乐教育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尤其是在多元音乐文化百花齐放的当下,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立足本土音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显得至关重要。[1]本文将首先探讨高师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并在分析高师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现状的基础上,从树立民族音乐文化主体意识;挖掘民族音乐文化内涵,拓展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载体;优化高师音乐课程设置等方面提出高师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策略,为高师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互赢共进提供有益思路和可行路径。

二、高师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高师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强化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人才培养,无论是从高师音乐教育的过程层面而言,还是从其目的层面来说,都无疑是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西方音乐文化席卷的浪潮下,立足文化自信、保持兼容并包的心态、运用创新的思维和方式方法将本土音乐和民族音乐文化作为重要内容融入到高师音乐教育中,无疑对高师音乐教育高质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师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之间不仅具有互赢关系,而且在高师音乐教育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一方面,中国本土音乐延绵数千年,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风格,是高师音乐教育及其服务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更为重要的是本土音乐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更是树立文化自信、涵养高尚情操的重要指引,通过音乐这种独特的形式能够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道德观念,在育人层面具有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传统的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着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的问题,在这一传统模式培养下的中小学音乐教师难以在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民族音乐文化更加充分地融入到高师音乐教育中不仅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提升音乐修养,还能够以民族音乐文化为纽带拉近历史与现代的距离,在多元音乐文化交织的当今社会提升民族音乐文化的生命力。

三、高师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现状

新世纪以来,虽然教育部从国家政策层面明确了不同层级音乐教育都应以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为己任,但西方音乐及其背后的西方音乐文化依然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占据着主导地位,高师音乐教育也不例外。以西方音乐为主导的高师音乐教育不利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在教育实践中产生了一些亟待纠正的错误倾向。其一,课程设置存在着“重西方、轻本土”的错误倾向,乐理、配器、视听练耳、音乐赏析、音乐文化史等课程都以西方音乐、西洋乐器的学习为主,涉及中国音乐文化史、传统乐器、民间音乐的课程很少以必修课的形式出现,更多的是课时有限的选修课。[2]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使学生很难系统地学习民族音乐、长期地接受民族音乐文化的浸润,长此以往则形成了“重西方,轻本土”的错误教学导向。其二,教学内容编排存在着“重技能,轻文化”的倾向,高等师范院校所培养的是专业型技能人才,音乐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学管理技能必然是高师音乐教育中的重点,但并不是全部内容。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忽略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势必造成有“形”无“魂”的结果,使学生难以真正感受到传统乐器的魅力和民族音乐文化的感染力,也很难在学习的过程中涵养民族精神、树立文化自信。

四、高师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策略

针对当前“重西方,轻本土”“重技能,轻文化”的问题,要首先在教育中树立民族音乐文化主体意识,并从挖掘内涵、拓展载体、优化课程设置等方面综合施策,促进二者的互赢共进。

(一)树立民族音乐文化主体意识

长期以来,在高师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始终处在边缘化的地位之上,即便是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促进了高师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及民族音乐文化重视程度的提升,但也没有真正在教育中树立起民族音乐文化的主体意识。在高师音乐教育中树立民族音乐文化主体意识的关键是从思想根源上理清“民族”与“世界”的关系,学习西方音乐、了解西方音乐文化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守住民族音乐之根再谋求改革与发展。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必须广泛地了解、有针对性地学习民族音乐,才能引导学生感受民族音乐文化及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怀、核心价值理念和独特的音乐品格,树立民族音乐文化主体意识才能够真正将民族音乐作为“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