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研究
    主页 > 期刊导读 >

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民族

一、两个共同体思想对民族研究的重大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是关系国运与中华民族未来的人心工程。二者联动,能够加强国家认同和民族凝聚力,提升中国软实力,发挥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

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曾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3]十八大以来,中央明确将实现国家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党和国家的发展目标,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成为重要国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我们坚持准确把握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做到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坚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4]。

共同体的团结相比于传统的民族主义、民族精神来说,其进步意义在于超越了基于单一的族性而构建的人群团结。因而,共同体精神无论是在多民族国家内部还是国际社会,都是一个更具有包容性、更符合人类情感、社会生活与发展目标的理念。作为现代意义共同体,内部具有高度的相互理解与沟通,以共同体为目标的国家、民族建设和国际政治生态建设具有现代治理价值和深远意义。

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现代国家,坚持社会主义的制度和道路与核心价值,在内部较好地处理了民族问题,值得关注和总结的理念之一就是共同体精神,在治理理念上体现为包容、平等、团结,以人民为中心,以发展促进团结——这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精神[5]。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价值理念上之所以具有相通性,是因为二者都包涵由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以及社会主义中国的治理理念等所构成的共同体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所指出:“要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发展,积极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继续丰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张,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6]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国在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同时,主动进行国际秩序建构,为促进国际秩序更为安全、友好、和平、正义、互利,促进全球治理的有效性、正义性,而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治理理念。“一带一路”的倡议及其实践,践行了这一理念,表现为我国在国际关系中采取不同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自由主义、民主输出的方式,而是将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治理理念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理念相结合,建立一种尊重他国文化与政治制度、平等正义、互惠互利、协同发展,实现相关国家共赢的国际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准则。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利于建构更合理与良好的国际关系与国际秩序,有利于全球化的健康有序发展,对于促进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组织及人民团结协作、进行全球治理具有重大意义。

现今中国,改革开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内容,其目标是实现国家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在此背景下,我国的民族团结、人民团结在新时代民族事务治理中发展升华为中华民族共同体,表现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市场经济下更为充分深入,各民族在职业、社会阶层、情感、居住的互嵌程度上进一步加深,在国家软实力提升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牢固,中华民族自信心更强等方面。同时,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建造内外部和谐、共生、共荣、共享的政治人文生态,为中华民族的百年发展奠定基础。